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尚红网
土家幺妹抛出绣球的那一刻,我跳起来抢夺,但未曾想过,真的会成为“新郎”。
9月14日,“巴风賨韵·安逸达州”聚焦巴山大峡谷创5A主题宣传活动启幕,我以记者的身份参与其中。当晚,在“巴风土韵・喜嫁千年”沉浸式土家婚俗非遗秀表演现场,我的身份发生了转变,由此开启“峡谷奇缘”。
抑制不住的喜悦。刘彦君 摄
缘起峡谷:接亲招郎
“吉时到!走哦,我们去接幺妹儿咯——”晚上七点半,暮色渐浓,巴山大峡谷白虎广场响起铿锵的锣鼓声、欢快的唢呐声,浩浩荡荡的接亲队伍护送着大花轿,整齐开拔。
司锣开道引宾朋,青阶踏歌迎远客。
队伍前方,“支客司”哐哐敲锣开路,把游客引进婚俗现场,我也进入围观人群拍摄。身着盛装的土家儿女,用清亮的嗓音唱起《迎客歌》,表达对八方来客的欢迎。在摘月廊桥入口处,“囍”字大门缓缓打开,钱棍舞演员跳起欢快的舞蹈,高跷艺人踩着木杆灵活穿梭,观众的热情被点燃。
当我沉浸在精彩的演出中时尚红网,负责挑选新郎候选人的两位“媒人”已凑到我面前:“小伙子,跟我走。”我还没缓过神来,土家阿哥和幺妹就热情地给我戴上大红花,将我拥入迎亲队伍。
原来,这是幺妹招亲的特色环节,也是整场演出的第一大亮点。接亲队伍中的“媒人”,每次表演都会随机选取4位幸运游客,扮演新郎候选人,开启“峡谷奇缘”。
被戴上大红花,我恍惚觉得自己真成了土家女婿。身边的“支客司”拍拍我的肩,笑着说:“小伙子,新郎官没那么好当哦!好戏还在后头呢!”
三关试婿:实力比拼
土家婚俗素有“九礼十八规”之说,而我要经历的考验,除了与土家姑娘对唱吸引“娘家人”注意,还要“过三关”——拦门酒、押加竞技和绣球招亲。
拦门酒是土家迎亲的第一道关卡,穿着盛装的土家姑娘们唱着敬酒歌,端上“苞谷酒”。包含4名由游客扮演的新郎候选人在内,“接亲团”必须喝下拦门酒,否则相对应的“准新郎”便失去竞争资格。我接过一碗酒,一饮而尽,摔碎酒碗,顿觉豪情万丈,信心倍增。土家拦门酒,变成土家“摔碗酒”即兴表演,围观游客一阵喝彩。
要当“新郎”先较量。雷远东 摄
押加竞技则是力量的较量。押加是一种传统的土家竞技活动,形式为“背对背”单人拔河比赛,参赛者发力的动作酷似耕牛犁地。比赛开始,我将红绸布末端的圆环套于颈部,身体前倾,持续发力,以微弱的优势险胜。至此,四名“准新郎”已被淘汰两名。
土家幺妹抛绣球。雷远东 摄
绣球招亲环节,土家姑娘现身二楼,她手持绣球,面带羞涩,居高临下,仔细打量两名胜出者。前面两次,我们都被假动作骗了——她右手扔出绣球,左手却攥住红绸不放,我和另一位“准新郎”只好来回跑动抢夺。第三次,幸福来得太突然,绣球不偏不倚落入我的怀中,我激动得跳了起来。土家阿哥们热情地将我送进屋内尚红网,换上新郎的礼服。
两位“准新郎”抢绣球。雷远东 摄
抢到绣球乐开花。罗轩 摄
哭嫁情深:传承千年
按照土家习俗,新娘在出嫁前要边哭边唱,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对娘家生活的不舍,这便是“哭嫁”。
新娘接到“期单”(出嫁的日子),没有笑,反而哭了起来。姐妹们陪着她一起哭,共叙友情;娘家人则教她孝敬公婆、尊敬哥嫂、夫妻恩爱、勤俭持家……
新娘“哭嫁”后与家人拥抱告别。雷远东 摄
《十哭爹娘》的唱词婉转悠扬,原生态的方言唱腔蕴含着真挚的情感。我后来才知道,这些演员本就是当地土家族村民,来自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。“土家族人能歌善舞,我们的演出,表达的是最淳朴、最真实的感情。”演员队伍中的王先生告诉我,唱词中那些土家俚语和哭嫁歌的颤音处理,既有传承千年的民族基因,也有演员们的生活积淀。
今年59岁的李宗睥,是巴山大峡谷的“老演员”,她喜欢跳广场舞,多次参加《钱龙游巴山》花式巡游表演,白天干农活、晚上参加表演是生活常态。“当年,我就是这样娶亲的,没想到现在还能表演给游客看。”李宗睥的丈夫唐大明出演抬货挑夫,他说,“这些传统民俗是一代代土家人传下来的,不能丢了。”
花轿迎亲:拜堂成礼
吉时一到,新娘辞别家人,由兄弟背上花轿。我有模有样地学着土家揖礼,将新娘迎上花轿。
土家阿哥背着新娘上花轿。雷远东 摄
迎亲队伍浩浩荡荡,大家举着“迎亲”喜牌,抬着花轿,穿梭在峡谷之间。前方伞舞演员的花伞转成流动的彩虹,高跷艺人踩着木杆灵活穿梭,惹得观众连连惊呼。
花轿遇到转弯处,轿夫报路说吉利,前面的轿夫大声提醒“前转半边月”,后面的则回应道“后转月团圆”。队伍穿过围观人群,一路歌声不断,游客们跟了一段又一段,众姐妹送了一程又一程。
到夫家后,新娘由伴娘牵出花轿,步入“正堂”。在众人的见证下,我这“新郎官”与“新娘”拜堂成礼,现场抛撒“喜糖”,分享喜悦。
“新郎”与“新娘”拜堂成礼。刘彦君 摄
这场演出由106名本地村民与2名文旅职工联合呈现,他们用自己的方式,将幸福和欢乐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。
巴山大峡谷是四川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,也是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。巴山大峡谷景区将土家婚俗转化为特色文旅产品尚红网,正是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
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